编者注:2021 年 8 月,《财新》与耶鲁北京中心启动了“ 气候变化智慧对话”项目,其中包括一场征文比赛,旨在培养 16 至 25 岁的下一代领导者来应对这一问题。今年的项目于 11 月结束,我们将发布比赛获胜者的前三名论文。
后疫情时代,政治、经济领域逆全球化事件不断发生,但全球国际教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预计2030年全球留学生将达900万人,越来越多的学生从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前往发达国家接受高等教育,人口流动和教育机构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主要由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在高等教育领域,个人离开祖国,前往工业化程度更高、更发达的地区,如美国和英国。航空旅行需求和目的地与生活水平相关的人均排放量导致学生个人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变化。2014 年,国际教育部门排放了约 14.01 兆吨至 38.54 兆吨二氧化碳。此外,虽然这些机构拥有先进的设备和宽敞的公共区域,但校园学生密度越高,在以碳为基础的能源依赖型社区中产生的温室气体就越多。
然而,留学生意识到减少碳足迹对大学和他们自己都至关重要。据《大学世界新闻》的一篇文章报道,QS 环境问题调查显示,88% 的留学生认为大学社区应该采取行动防止环境恶化。因此,学生们更多地参与了环境讲座,例如关于经济脱碳的讲座,并自愿采取行动或在当地社区工作。
除了参与当地的环保运动,留学生对全球化的认识也引发了他们对祖国和留学地在环境保护策略上的差异的反思。我采访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国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
加拿大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学生王毅表示:“加拿大努力降低住宅和商业建筑的能源成本,目标是打造绿色空间,减少排放。此外,通过设立低碳经济基金,我看到社区采取了更有效的措施……我认为中国不仅应该制定国家政策,还应该激励社区努力,优化住宅领域的能源结构。”
德国波恩中学生邹钟云分享道:
德国政府计划在2038年底前关闭所有碳工厂,并从可再生能源中生产更多能源……尽管这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关键一步,但由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对煤炭等稳定且具有成本效益的能源的需求更大,这一时机并不适应。
王和邹的评论表明了保护策略的差异,这与中国和发达国家不同的社会经 象牙海岸 whatsapp 号码列表 济发展阶段相一致。认识到这些差距对于理解为什么各国在实现净零碳排放方面承担着共同但不同的责任至关重要。然而,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可以学习和采用某些先进的社会政策和技术,例如通过降低票价鼓励公民乘坐公共交通或投资太阳能和风能。因此,解决全球气候危机不仅需要环境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研究,还需要政策制定者、律师、经济学家和其他人的奉献和合作。
各国在国际气候会议上达成国家层面的共识,而留学生则能加强社会层面的跨文化交流。这些在校期间建立的联系,可以促进更高平台、更广泛社区的合作。例如,未来国际法律和环境保护领域的先驱者可能是大学同学,他们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尊重可以促进跨国合作更加高效。与之相对应,出生于科技繁荣时期的Z世代在应对挑战时更加足智多谋、更具包容性。他们更具有环保意识,渴望听到来自不同背景的声音,为共同目标而努力。在韩国首尔留学的18岁学生曾凡瑞说:“增加全球对清洁能源转型的关注和合作,可能是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兼容的一种可能解决方案。”邹教授还表示,我们这一代人必须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下找到共同的解决方案。
根据我的调查,我向全球教育界提出以下建议:
1. 提供人类对环境影响的课程,培养跨学科的合作解决问题的技能;
2. 创建国际平台和组织,让学生就促进欠发达国家环境部门的发展和提高青年对气候贡献的包容性交换意见;
3.加强教育机构与组织、企业的合作,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开发能源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全球国际学生和青年社区在利用可持续的环境解决方案和应对气候危机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如果国际教育环境能够促进跨文化和机构与社区之间的互动,那么它将为智力讨论和未来的社交网络奠定基础,有利于在多个领域开展合作以应对气候变化。
李伟灿是北京101中学高一学生。
本观点部分表达的观点和意见均为作者的观点和意见,并不一定反映财新传媒的编辑立场。
如果您想为财新国际撰写观点,请将您的想法或完成的意见发送至我们的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下载我们的应用程序以接收突发新闻警报并随时随地阅读新闻。
获取我们每周的免费必读新闻通讯。
画廊
图集:中国网球明星进入奥运会决赛
时事通讯
免费获取我们的《CX日报》、每周《必读》和《中国绿色简报》新闻通讯,为您带来中国头条新闻。
电子邮件
报名
播客
财新商业综述:中国智能手机制造商冲击苹果
00:00 / 07:07
最受欢迎
1 封面故事:百度与吉利合资电动车失败反映中国市场的危险
2 深度报道:经济增长放缓之际,运河热潮席卷中国
3 访谈:新加坡央行行长谈加密货币、人工智能和抗击通胀
4 阿里巴巴资深人士刘征加入蚂蚁集团担任首席财务官
5 巴西因工人居住条件恶劣暂停比亚迪工厂建设